今天: 搜索:
专题
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技术资料 > 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690次】
感染性及潜在感染性物质的运输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国际规定。这些规定描述了如何正确使用包装材料,以及其他的运输要求。
实验室人员必须按照可适用的运输规定来运送感染性物质。按照规定执行可以实现:
1、减少包装受损和泄漏的可能性,因此
2、减少可能造成传染的暴露;
3、提高运输效率。
国际运输规定
感染性物质运输规定(按各种运输方式)以联合国“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规章范本[40]为基础。联合国的这些推荐意见是由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联合国专家委员会(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the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UNCETDG) 制定的。要成为法律上的规章合法的一部分,必须由有资格的权威机构将联合国规章范本应用到国家规定和国际规章范本中[例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针对危险性货物运输制订的《危险性货物安全空运的技术说明》( Technical Instructions for the Safe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by Air[41])和《国际危险性货物陆运欧洲协议》[the European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Dangerous Goods by RoadADR[42]]。
国际空运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 )每年发布《感染性物质运输指南》(Infectious Substances Shipping Guidelines)”[43]。IATA指南必须以遵守ICAO的技术说明作为最低标准,但可以增加其他要求。如果IATA成员运输上述物品,则必须遵守IATA 指南。
由于联合国关于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规章范本每二年修订一次,读者应参照国家和国际规章范本的最新版本。
世界卫生组织为UNCETDG提供咨询。联合国关于感染性物质运输规章范本第13版(2003)
[40]采纳了运输规定中的主要变化。可以从WHO[44]得到关于修正案采纳的背景的有关说明。
国际规章范本并非要取代各地方或国家要求。但在有些还没有国家要求的情况下,就应遵守国际规章范本。
注意以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感染性物质的国际运输还必须依据并遵守国家进∕出口的规定。
基本的三层包装系统
在感染性及潜在感染性物质运输中选择使用的三层包装系统,其示意图见图11。这一包装系统由三层组成:内层容器,第二层包装以及外层包装。
装载标本的内层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并贴上指示内容物的适当标签。内层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内层容器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
防水、防漏的第二层包装用来包裹并保护内层容器。有些包装好的内层容器可以放在独立的第二层包装中。有些规定中包括了感染性物质包装的体积及重量限度。
 
第三层包装用于保护第二层包装在运输过程中免受物理性损坏。按照最新规定的要求,还应提供能够识别或描述标本的特性,以及能够识别发货人和收货人的标本资料单、信件和其他各种资料,以及其他任何所需要的文件。
联合国规章范本规定使用两种不同的三层包装系统。基本的三层包装系统用于运输多数感染性物质;但那些高危险度的生物体则必须按更严格的要求进行运输。关于如何根据运输材料来选用不同包装的详细资料,建议读者参考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范本。
溢出清除程序
当发生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时,应采用下列溢出清除规程:
1、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需进行脸和眼睛防护。
2、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3、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通常可以使用5%漂白剂溶液;但在飞机上发生溢出时,则应该使用季铵类消毒剂)。
4、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朝向中心进行处理。
5、作用适当时间后(例如30 min), 将所处理物质清理掉。如果含有碎玻璃或其他锐器,则要使用簸箕或硬的厚纸板来收集处理过的物品,并将它们置于可防刺透的容器中以待处理。
6、对溢出区域再次清洁并消毒(如有必要,重复第2~5步)。
7、将污染材料置于防漏、防穿透的废弃物处理容器中。
 8、在成功消毒后,通知主管部门目前溢出区域的清除污染工作已经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京ICP备05027443号-1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生物安全网
联系地址:北京·生物安全网 联系信箱:biosafety#qq.com (将#替换为@) 联系QQ:122556812  
Copyright © 2005 www.biosafety.com.cn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